(本网讯 赖晨 报道)11月21日下午,我校工会召开了关于“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群策群力,我为江工出点子、做贡献”座谈会,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晨曙,校工会副主席闫德林及各分工会代表参加此次会议。天工文化研究院院长赖晨作为机关二分会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建议学校加强校史育人工作,助推我校成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校史》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重视“以文化人”,强调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学历史。大学校史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历史的沉淀和精神的凝炼,它体现在一代代大学人的薪火相传上,体现在每一位师生的日常言行中,体现在学校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传承和凝炼着学校文化精髓,而且担负着感化和教育大学人的重要职责。以校史文化为育人载体,使其成为大学人和大学之间的粘合剂,成为增强学校凝聚力的工具,对于我们积极推动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滋养文化自信和发挥文化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江西工程学院的校史是光荣的,贡献是突出的,办学成就是辉煌的。我校诞生于1983年10月,已经将近有40年的办学历史了,4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应用型人才20万余人,造就了数十位亿万富翁。杰出校友有李国平、易海平、孙清焕、万亚勇、李潇、程广京等人,7位校友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天工开物》创新品质和工匠精神,逐渐形成了天工文化育人特色和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然而,根据《江西工程学院2022年秋季师生思想状况调研报告》可知,有将近73%的学生来校后存在一定的失落感,至少有66%的学生不太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学生没有接受系统的校史教育。
人心齐,泰山移;上下同欲者胜。如果一所大学没有强大的凝聚力,而要想创办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那是不可能的。为此,加强我校的校史育人工作从而提升学校凝聚力,为创办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奠定基础,便显得很有必要了。
具体建议如下:一是明确校史育人的原则。明确三大原则:尊重史实、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二是丰富校史育人的内涵。重视利用江西工程学院的精神、物质和制度文化育人。三是健全校史文化育人的机制。成立正处级单位——江西工程学院校史馆,可以和校档案馆合并为两个单位一套班子。四是完善校史文化的教学体系。在《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校校史》(2013年版)的基础上编写《江西工程学院校史读本》,开设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