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概况

天工文化简介
日期:2024/11/01

天工文化简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天工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蕴藏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广博的时代价值,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启迪,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之源。

一、天工文化的定义、成就和精髓

(一)定义

天工文化,也叫天工开物文化,它由《天工开物》衍生而来,具体指:《天工开物》所包含的一切知识;《天工开物》所取得的所有成就和价值的总和;《天工开物》在三百多年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国际影响力及其附着的无形财富。

(二)成就

其一,天工文化孕育着中国制造的工业基因380多年前的炉火,如今还在新余市宝武新钢集团(原新余钢铁厂)熊熊燃烧,延续着新余的工业血脉,续写着新余的工业辉煌。如今的新余,钢材产量占全省近4成,锂盐产量占全球近3成,工业文明已成为新余最独特的文化标识、最鲜明的城市气质。

其二,天工文化展现着独具匠心的先进技术。英国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记载,中国古代传到西方的先进技术26项,《天工开物》就记载了18项,纺织机“花机”比珍妮纺织机早200年,对冶炼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鼓风机,比西方早500多年。值得自豪的是,历史照亮了现在和未来,中国航天、高铁、5G、汽车电池等诸多科技站在世界的前列。

其三,天工文化浓缩着工开于人的造物文化。多年来,新余市坚持设计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把工业设计产业作为制造业的先导和产业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截至目前,新余市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7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2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设计让新余制造更加时尚、更具竞争力。

其四,天工文化散发着经世致用的民本思想。“济世”而“有益于民生日用”,这正是《天工开物》成书的初衷。现如今,在《天工开物》成书地的新余,始终秉承“干任何工作,都要听听百姓的声音,以实干增进民生福祉”的理念,打造出30多个民生品牌,形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生动局面。

(三)精髓

其一,天工文化精髓的要点。一是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二是知行合一、即用显体的务实作风。三是迎难而上、奋发进取的自强志气。四是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五是道技合一、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六是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的和谐理念。

其二,天工文化精髓的意义。天工文化所彰显的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知行合一、即用显体的务实作风;迎难而上、奋发进取的自强志气;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创新品格;道技合一、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的和谐理念;为新余这座工业城市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新余人民砥砺前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

二、天工文化形成的历史

(一)衍生于《天工开物》

天工文化也叫天工开物文化。

崇祯十年(1637),博学家宋应星在江西分宜县撰写并出版了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从此,从该书衍生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天工文化,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新余优秀的人文资产之一。

(二)国外研究情况

其一,《天工开物》在日本。康熙二十六年(1687),该书传入日本长崎市,它对江户时代(1608—1868)的几代学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至今仍是日本读者喜爱的著作。

其二,《天工开物》在朝鲜。在18世纪,该书传入朝鲜,引起了李朝学者的注意。朝鲜实学家朴趾源、徐有渠、李圭景均研究了该书。

其三,《天工开物》在欧美18世纪,该书传入欧洲,首先引起了欧洲学者儒莲、达尔文等人的重视,被翻译成法、英、德、意、俄等文字。20世纪后,此书的中国版原著已进入欧美各大图书馆及私人手中。

英国学者李约瑟对宋应星评价很高,说他是中国的狄德罗与阿格里科拉。

(三)国内研究情况

其一,国内研究天工文化的专家主要有潘吉星、杨维增

一是潘吉星和天工文化。他著有《中国古代科技名著译注丛书天工开物译注》《宋应星评传》等著作。

二是杨维增和天工文化。他著有《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天工开物》《宋应星思想研究及诗文注译》《宋应星思怜诗笺注评析》等著作。

其二,江西与新余对天工文化的研究情况

一是在1987年,由宋应星纪念馆牵头召开了相关学术研讨会,纪念宋应星诞生300周年,并出版了《宋应星研究论文选编》。

二是在2011年,新余市成立了天工文化研究会,出版了《天工文化研究论文集》。

三是在2019118日,分宜县召开了“天工开物高峰论坛”。论坛上,来自全国十余位研究《天工开物》的学者及中华传统文化领域的精英,就“天工开物与分宜”展开热烈讨论。

四是在20231219日,新余市召开了“天工开物文化学术论坛”。研讨会由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新余市委、市政府主办。会议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党政领导、专家学者、文化旅游企业负责人、社科界代表、天工开物文化爱好者等200余人齐聚一堂,深入探讨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让“天工文化”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

三、天工文化在江西工程学院

(一)文化传承

其一,成立了正处级学术机构20163月,正处级学术单位——江西工程学院天工文化研究院正式成立了。从此,天工文化研究院与广大师生员工对天工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其二,创办了天工文化研究院的官网。该官网建立与20228月,202312月,由于学校换了一家服务商,该官网进行了重新更新换代。

其三,建设了天工文化展厅。多次对天工文化展厅的宣传文字和图片进行更新,例如,更换了《序言》《办学特色》。招聘了一位勤工俭学的学生,由她负责天工文化展厅的清洁卫生和日常维护工作。

其四,建设了天工文化特色资源库。江西工程学院天工文化研究院和学校图书馆合作,建设了天工文化特色资源库。该资源库和超星数字图书馆合作,包括天工文化简介、影视戏剧、图书、期刊、研究成果、会议剪影和天工文化育人成果等栏目。

其五,向校外来宾推介天工文化及其育人工程。基本上每个月都有来宾参观天工文化展厅。天工文化研究院向他们推介学校天工文化育人特色及其取得的成果。

其六,举行了一届天工文化论坛2016624日上午,江西工程学院第一届天工文化论坛在天工校区学术报告厅举行,常务副校长周文俊主持了该次论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力根和市政协副主席刘超杰出席了论坛。该论坛由天工文化研究院承办。

其七,参加校外学术交流2019118日,刘忠诚院长在分宜县参加了首届天工开物节之“天工开物高峰论坛”。他在会上作了《论天工文化在赣文化中的工业化主导地位》。

 20231219日,新余市社科联承办了“天工开物文化学术论坛”,校领导邹建民提交的论文《论宋应星的军事思想》获得优秀奖,由天工文化研究院院长赖院长代替其参会并发言。

(二)学术研究

其一,申报了关于天工文化的科研课题。省人文社科课题为:《天工文化对应用型本科教育促进作用研究》,易明为主持人,课题编号为:JY2012920201124日立项,已结题。省教改课题为:《宋应星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研究》。赖晨为主持人,课题编号为:JXJG-22-28-720221230日立项,正在研究。

其二,发表了关于天工文化的论文。已经发表的论文有:《<天工开物>与田野调查》《宋应星思想融入“基础课”教学初探》《<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的家世》《论宋应星的军事思想》等。

其三,出版(刊)了关于天工文化的专著、论文集和专刊。出版的论文集为:《江西工程学院天工文化论坛文集(第一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11月;《江西工程学院天工文化论坛文集(第二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1月。出版的专著为:《天工文化:传承与发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211月。出刊的专刊为:《江西工程学院学术论坛•天工文化专刊》,202012月。

(三)育人特色

江西工程学院秉承德才兼修、道正术优的育人理念,形成了天工文化引导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

其一,以“道”(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育人,我们认为,学校要为党和国家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务实作风、自强志气、创新品格、工匠精神、和谐理念等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300多年来,“天工文化”不仅对既往“渝州”的手工作坊和技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当今新余的职业教育产生了巨大推动力。如今一个120万人口的小城市,各类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达10万人以上,成为江西“蓝领”(工匠)教育摇篮,被誉为“新余现象”。地处新余的江西工程学院长期受到天工文化潜移默化的浸润和滋养,高职阶段作为新余职业教育的领头羊,带动新余职业教育呈跨越式、集群式发展,形成了职业教育领域著名的“渝工效应”。

 2014年升本以来,学校加大力度传承和弘扬天工文化,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讲话精神,将天工文化中爱国情怀、务实作风、自强志气、和合共生等理念契合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写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先后举行了35场专家讲座;学校抱石艺术学院部分学生参演了我国首部非遗传承大型儿童音乐剧《天工开物·夏布娃娃》;在学生中自发开展了“天工大讲堂”沙龙活动;在全校开设《天工文化》的学术讲座;把天工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如,把天工文化内涵融入学校的楼宇、桥梁、景观的命名中,在天工校区建有“天工开物园”等育人景观;

《中国民办教育》以《发掘天工文化精髓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题,推介了学校在“天工文化”育人方面取得的成效。

其二,以“术”(怎样培养人)育人,即用“四位一体”来达成上述育人目标

 2005年实施了人才培养创新工程,2011年开设了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2015年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学校凝练了“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创新实践—项目转化”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其框架如图1.1所示。

一是“教学改革”。学校不断探索项目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先进教学方法。开设创新方法理论(TRIZ理论)课和跨学科综合类课程,推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形成多层次、立体化、菜单式的课程体系。

1.1 四位一体框架图


二是“学科竞赛”。学校持续推进江西省人民政府“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双促机制构建”项目实施,构建了知识、技能、综合实践、创新创业四类型学科竞赛。

三是“创新实践”。现有省级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践基地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主阵地,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20192021年先后有7个项目被列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同时与新余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教育。每年选派一批新生代表赴深圳等沿海地区的企业参观考察,感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气息。聘请优秀校友为创业导师,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讲座。选派学生参与校友企业老总跟班学习,为学生创新创业积累实践经验和人脉资源。

四是“项目转化”。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自主创新、服务外包、校内工程、创新创业四类项目的创新实践实施项目成果转化,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014年升本后,根据江西省教育厅每年公布的全省100多所高校创业人数统计数据,学校20192021年本科毕业生创业人数位于前列。

建校40多年来,我校为国家培养了应用型人才20余万人,7位校友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3年,我校校友返赣投资总金额为300亿元左右,提供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我校连续8年代表江西省参展中国科技第一展——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2项产品获优秀产品奖,是我省唯一的获奖高校。

天工文化指导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2011年学校董事长杨名权在教育部举办的中英职业教育政策对话会上作经验交流,2017年和2019年校长张晨曙先后两次接受江西教育电视台邀请做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人民日报》以《让大学生从“小”做起》为题、《江西日报》以《奋力迈步在创新创业教育之路》为题作了报道,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学校创新创业教育13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