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江西工程学院:以天工文化育人为特色 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
日期:2024/09/29


江西工程学院:以天工文化育人为特色  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


作为应用型高校的江西工程学院,重视将被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型代表的天工文化贯彻学校教育工作始终,为培养优秀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江西工程学院以天工文化育人、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办学特色主要做法为: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方案,把天工文化育人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深入开展天工文化的学术研究。成立正处级、专门的学术研究机构——天工文化研究院,出版学术专著和校报专刊、申报天工文化范畴的课题、发表关于天工文化的论文、参加关于天工文化的学术活动。三是通过一、二、三课堂进行天工文化育人。就第一课堂而言,在全校开设天工文化讲座,已经为2023级、2024级本专科生举行了80多场讲座;在课程思政中融入天工文化。就第二课堂而言,邀请校外专家举办天工文化讲座,举办“天工大讲堂”的沙龙活动,把天工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就第三课堂而言,组织学生参加关于传承天工文化的文艺活动,通过各种方式践行天工文化的精髓,即爱国情怀、务实作风、自强志气、创新品格、工匠精神、和谐理念。

江西工程学院以天工文化育人、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成果显著:一是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建校41年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20多万位人才,其中资产达千万以上的企业家有2000多人,资产达亿万以上的企业家有50多人,孙清焕、李国平等校友回赣投资320多亿元,创造了26000多个就业岗位。二是社会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三是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多。四是以天工文化育人、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办学特色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江西工程学院以天工文化育人、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办学经验为:一是加强相关顶层设计;二是深入研究天工文化;三是天工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重要基础是进教材,核心内容是进课堂,最终目标是进头脑。

2



江西工程学院:以天工文化育人为特色  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


一、实施背景

(一)天工文化的内涵

明崇祯十年(1637年),宋应星在江西分宜县教谕任上撰写了著名的科技名篇——《天工开物》。由此书衍生出来的天工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天工文化的内涵为:一是《天工开物》所蕴含的一般知识;二是该书所取得的成就和价值的总和;三是该书在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国际影响力及其无形财富。

(二)天工文化的价值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根脉、精神命脉,割不断、丢不得,我们必须结合新时代的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天工文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之源,它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广博的时代价值,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迪。天工文化所彰显出来的爱国情怀、务实作风、自强志气、创新品格、工匠精神、和谐理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余人民,砥砺前行,踔厉奋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

作为地域优秀文化的天工文化,其内涵丰富、生动独特,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充分挖掘、利用、宣传其资源,既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为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了鲜活的教育资源和载体。

(三)江西工程学院以天工文化育人

江西工程学院大力传承以爱国情怀、务实作风、自强志气、创新品格、工匠精神、和谐理念为精髓的天工文化精神,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能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主要做法

(一)把天工文化育人写入人才培养方案

将天工文化的精髓,即爱国情怀、务实作风、自强志气、创新品格、工匠精神、和谐理念契合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二)深入开展天工文化的学术研究

一是成立学术研究机构。江西工程学院于20163月正式成立了正处级学术研究机构——天工文化研究院。

二是出版学术专著。学校先后于2016年、2019年出版了两辑论文集——《天工文化论坛文集》;出版了学术专著《天工文化:传承与发扬》。

三是出版校报专刊。学校出版了两期《江西工程学院学术论坛·天工文化研究专刊》。

四是申报课题。开展了《天工文化对应用型本科教育促进作用研究》《宋应星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研究》等省级课题的研究。

五是发表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已发表的论文有:《<天工开物>与田野调查》《宋应星思想融入“基础课”教学初探》《<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的家世》《论宋应星的军事思想》等。

六是参加学术活动。20231219日,天工文化研究院院长赖晨参加了江西省社科联主办的“天工开物文化学术研讨会”。

(三)通过第一课堂进行天工文化育人

一是全校开设《天工文化》的学术讲座。对2023级、2024级学生开设了80多场天工文化的讲座。

二是在课程思政中融入天工文化的精髓——爱国情怀、务实作风、自强志气、创新品格、工匠精神、和谐理念。

(四)通过第二课堂进行天工文化育人

一是邀请校外专家举办天工文化讲座。学校先后举行了35场专家讲座。

二是在学生中自发开展“天工大讲堂”沙龙活动。

三是把天工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把天工文化内涵融入学校的楼宇、桥梁、景观的命名中,在天工校区建有“天工开物园”等育人景观。

四是把天工生态哲学运用到学校建设中,促进了校园的低碳与美化。在建设天工校区时,学校保留了原地形,校舍依势而建、傍水而立,既经济环保,又营造了山水相间、错落有致的美丽校园风景。

(五)通过第三课堂进行天工文化育人

一是参与天工文化的文艺活动。学校抱石艺术学院部分学生参演了我国首部非遗传承大型儿童音乐剧《天工开物·夏布娃娃》。

二是践行天工文化的爱国情怀,为新余人民提供各种服务。学校每年组织“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志愿活动。

三是践行天工文化的务实作风。学校支持学生自主创新、服务外包、校内工程、创新创业四类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激发其应用能力。近年来,学生先后参加了中国移动集团江西分公司灵犀机器人等合作项目。

四是践行天工文化的自强志气。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校大力凝练赛事文化,创新竞赛模式,构建了知识、技能、综合实践和创新创业四类学科竞赛,学生参与率在90%以上。

五是践行天工文化的创新品格。江西工程学院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现有省级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践基地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主阵地。学生在发明专利申请、教师课题研究参与等方面,成绩良多。

六是践行天工文化的工匠精神。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科研开发项目,其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了强化,其工匠精神得到了锤炼和打磨。从2014年升本至202312月,学校获得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奖励2944项。

七是践行天工文化的和谐理念,擦亮新余“美”的底色。学校积极介入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实施了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多晶硅业对环境污染的解决方法研究》,为解决新能源产业的污染,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成果成效

(一)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自办学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20多万位应用型人才,造就了孙清焕、李国平、蓝国贤、卜发林、刘志勇、刘东华、杜芳圣、黄帅民等2000多位资产达千万以上的企业家,其中资产达亿万的有50多人。孙清焕、李国平、蓝国贤等校友回赣投资320亿元,创造了26000多个就业岗位。

孙清焕、李国平、刘东华、邹如飞、程广京、李潇、桂传寿、万亚勇等8位优秀校友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人数之多,规格之高,在同类院校独占鳌头。

(二)社会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

2021年、2022年、2023年的“江西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调研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分别为97.20%98.01%95.02%

(三)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多

据不完全统计,办学41年来,江西工程学院有数百人考取博士研究生,数千人考取硕士研究生。2024届本科毕业生有641人报考硕士研究生,210人通过国家分数线,130人被全国各大高校录取,录取率高达20.28%15名同学被中国科大、吉林大学、南昌大学等双一流985211高校录取。

(四)天工文化育人特色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据不完全统计,《人民日报》以《让大学生从“小”做起》为题、《江西日报》以《奋力迈步在创新创业教育之路》为题作了报道,多家主流媒体关于江西工程学院天工文化育人特色的报道,有300余次。

四、经验总结

(一)加强顶层设计

一是由教务处牵头,宣传部、天工文化研究院等部门参与,制定了天工文化育人的实施方案。二是把传承、弘扬天工文化精髓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三是确定天工文化教育的“三进”战略。重要基础是进教材,核心内容是进课堂,最终目标是进头脑。

(二)深入研究天工文化

教学和科研是继承和发展、互相成就的关系。深入研究天工文化,是提升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只有深入研究天工文化,才能让天工文化教育内容具有本时代最高和相当水平,才能让教师形成对相关知识居高临下的统领,从而让相关教育左右逢源、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变得更富有色彩和魅力。

(三)天工文化进教材

作为应用型高校的江西工程学院,重视将天工文化贯彻学校教育工作始终,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学校于2021年开始组织老师编著《天工文化:传承与发扬》一书,并于202211月由中国传媒出版社正式出版。《天工开物文化研究》也即将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

(四)天工文化进课堂

不断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拓展学校“教”与“学”的时空范畴,紧扣高质量“第一课堂”,打造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第二课堂”,精心筹划安排“第三课堂”,引领学生完善自我、磨砺身心、践行天工文化。

(五)天工文化进头脑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断增强文化意识、提升文化素养;设计和开展丰富、有趣且有深度的教学活动,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潜移默化渗透天工文化,以便更好地用天工文化的力量教育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