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工程学院天工文化展厅建立与2021年春。
序言
江西工程学院诞生于1983年10月,是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40年前,杨名权等一批志士仁人投身于学校的创办与发展中,创造了伟大的奇迹,即被教育部褒奖的“新余现象,渝工效应”。40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20多万名应用型人才,造就了几十位亿万富翁和一批拥有千万资产的企业家。为学校赢得了“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孵化器”的美誉。
江西工程学院之所以能取得上述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了本土有根文化——天工文化的培植、浸润和激励。务实、创新、求精与和谐的天工文化精神是江西工程学院的基因,传承并发扬光大天工文化精神,既有利于广大师生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大国工匠。
大学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功能。研究和传承天工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是我们江工人的重要使命与大学情怀、大学高度的应有之义。
正是出于上述目的,我校成立了天工文化研究院,并设置了天工文化展厅。走进展厅,您可以看到数百册天工文化的书籍,也可以分享我校擦亮天工文化名片,推进天工文化育人工程所取得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把我校打造成天工文化研究和育人领域的标杆,这也正是我们在此设置天工文化展厅的初衷与愿景。
传承天工文化 开展特色服务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作者宋应星是明代科学家。《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外国学者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也被誉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
新余市的分宜县是《天工开物》的成书地,这部享誉世界的科学巨著,是宋应星在分宜任教谕时所著。江西工程学院地处江西新余这块传统文化的宝地,自创办以来,就深受天工文化的滋养和熏陶,源源不断的地方文化养分为我校的教书育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科学启迪,逐渐形成了天工文化育人和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天工文化的“创新品格”与“工匠精神”也成为了我校做好本科教学的八字要义。
大学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传承天工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是我们江工的重要使命与大学情怀、大学高度的应有之义。正是出于这种目的,我校成立了天工文化研究院,举办了天工文化学术讲座、专家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出版了《江西工程学院天工文化论坛文集》第一辑和第二辑及《江西工程学院学报》天工文化研讨专刊,推出了一批科研成果和学术精品,并在图书馆设置了天工文化展厅。走进展厅,你可以看到许多版本的天工开物书籍及相关书籍近200余册,也可以分享我校擦亮天工文化名片、做大做响天工文化品牌所取得的各项成果,自建了天工文化特色资源数据库。点亮心境,激情满怀,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要把我校打造成全国天工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高地,成果高地,人才高地,这也正是我们在此设置天工文化展厅的初衷与愿景。
宋应星及其《天工开物》
宋应星(1587—1666),字长庚,江西南昌府奉新县(今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人,明朝著名科学家、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初刊于明崇祯十年(1637)。宋应星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2021年5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中国在嫦娥五号降落地点附近月球地貌的命名,宋应星(Song Yingxing)为八个地貌地名之一。
《天工开物》共三卷十八篇,85754字,123幅插图,翔实地记录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等,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科技著作,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生产工艺百科全书”。该书弘扬了实学思想、创新品格、工匠精神和生态哲学,也体现了务实、创新、求精与和谐的天工文化精神,在400多年的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新余是《天工开物》成书地。崇祯八年至十一年(1635—1638),宋应星任江西省袁州府分宜(今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县学教谕,他在此期间撰写了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