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学历史。大学校史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历史的沉淀和精神的凝练,它体现在代代大学人的薪火相传上,体现在每一位师生的日常言行中,体现在学校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传承和凝练着学校文化精髓,而且担负着感化和教育大学人的重要职责。以校史文化为育人载体,使其成为大学人和大学之间的粘合剂,成为增强学校凝聚力的工具,对于我们积极推动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滋养文化自信和发挥文化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江西工程学院的校史是光荣的,贡献是突出的,办学成就是辉煌的。我校诞生于1983年10月,已经将近有40年的办学历史了,4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应用型人才20万余人,造就了数十位亿万富翁。杰出校友有李国平、易海平、孙清焕、万亚勇、李潇、程广京等人,7位校友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天工开物》创新品质和工匠精神,逐渐形成了天工文化育人特色和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根据《江西工程学院2022年秋季师生思想状况调研报告》可知,有将近73%的学生来校后存在一定的失落感,至少有66%的学生不太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学生没有接受系统的校史教育。为此,加强我校的校史育人工作从而提升学校凝聚力便显得很有必要了。
具体建议如下:
其一,明确校史育人的原则。一是尊重史实的原则。一方面,要尊重学校史实。尊重学校史实就是要全面梳理学校创办、变迁和延续的整个过程,客观总结学校每一次更上一层楼中师生奋斗的辉煌成就和经验教训,使学生从全局上对本专业、本学科乃至整所学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一个客观真实的认识,进而挖掘学校成长轨迹中彰显的文化印迹,以此中的文化价值来自我熏陶和自我教育,增进对于母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借鉴学校史实。借鉴学校史实就是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校历史,辩证认识校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和校史事件的历史背景等,在传承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凝练大学精神,延续和发展学校优良传统,推动学校进步,把握我校未来发展的总航向。
二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就是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大学校史文化得以育人的根本。因此,一方面,要围绕学生主体,首先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根本利益。学生的关注焦点和实际需求是开展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彰显人性关怀,才是真正推动大学校史文化的高效育人。
三是与时俱进的原则。与时俱进就是站在时代前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校史文化作为大学从过去到现在历史进程的产物,必然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学校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貌、制度规范或者宣传口号等都客观反映着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社会中的任何巨大变化也会对学校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学生的塑造教育产生影响。传统大学精神和时代要求相结合,不断优化,为校史文化育人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当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四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校史文化育人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就要积极践行此主题教育,从校史文化发展的角度出发,探索其中蕴含的“四史”变迁和教育力量。
其二,丰富校史育人的内涵。一是强化校史精神文化育人。首先,凝炼我校的勤、朴、敏、信的大学精神,以增强广大师生的认同感。其次,和抽象的大学精神相比,大学理念更具体和落实,它是经过一段时间办学实践,获得大学人的普遍认同后,凝炼和总结的大学精神。我校的办学理念是:立德树人,造富于民。它得到了广大江工人的普遍认同。
二是丰富校史物质文化育人。首先,收集和整理校史物质文化,创办校史博物馆,让其“说话”,使走进其中的江工人感受大学文化底蕴,增加爱校、荣校之情。其次,维护和修缮校史物质文化建筑——建筑楼群、人物雕塑和亭台楼阁。它们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的作用,能引起江工人无限的追思和情感眷恋。
三是坚持校史制度文化育人。首先,修订和完善我校的章程,凝聚其对江工发展使命的向心力,在引导师生行为规范的过程中促进校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在《江西工程学院章程》中明确阐释学校校庆日、校旗、校歌、校徽和校花。从制度文化层面传承和弘扬我校校史的人文精神,约束和激励代表着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学校精神,体现了我校之所以为此大学的精髓和特质。其次,要坚持原则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校史制度文化育人的原则性是指校史制度文化本身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稳定性等,表现在育人过程中就是规定大学人和大学校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这种校史制度文化不能朝令夕改,所以其育人也就有了相对稳定的原则和标准。校史制度文化育人的人文性是指校史制度文化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大学人文传统和文化氛围,重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其三,健全校史文化育人的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机制。首先,要健全内部组织领导机制,建立完整的组织架构和到岗到位的领导(校史处)。校史组织领导要探索校史文化育人的具体可执行的目标定位。其次,要形成内部组织领导与外部主管部门(教育局等)沟通合作的机制。外部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讨论制定校史文化建设和育人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考核准则,让高校校史文化育人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政府也可以给予高校校史文化一定的资金扶持。
二是落实运行保障机制。首先,学校要给予财力保障,为校史科研、教学和文化育人活动提供经费支撑。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编写教材、聘用教师、购买教具、开办论坛讲座、举办校庆活动、进行田野调查等,都需要经费支出。其次,学校要给予人力保障。校史文化育人需要成熟的工作队伍:专职教师、兼职教师、返聘教师、志愿团队等。最后,学校要给予物力保障。育人基地和场所的建设,校史博物馆、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校史网站等的建设。
三是注重评价反馈机制。首先,要健全评价机制。校史育人评价机制必须是全程的评估;必须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单项评估和整体评估相结合的原则;评估方法必须是多样化的,定期评估和日常考核评估相结合,书面评估和实践评估相结合,学校自我评估和社会第三方机构评估相机和。其次,要健全反馈机制。反馈制度必须完善。反馈渠道必须有效。反馈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必须加强。
其四,完善校史文化的教学体系。一是编写校史文化育人的教材。校史文化教材由校史文化和教材两部分组成,主要是指通过整理和总结学校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史料和文化内涵,系统规划形成的具有课程意义的教科书。这个教科书是记载校史知识,继承和传播独特校史精神的物质载体。其设计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第二,寓评于叙,教化致用。第三,内容丰富,体例活泼。
这一方面,四川大学校史教材的编写值得借鉴。《四川大学校史读本》包括“川大历史”、“川大人物”和“川大精神”三个模块,不仅包含学校成长历程,还有“科技精英”、“时代先锋”、“人文大家”等,不仅图文并茂,专题划分,而且零距离,接地气,兼叙兼议,兼具普及性和教育性。
二是培养校史文化课程教师。首先,组织成立由专兼职人员共同构成的校史教师团队。其次,组织成立由优秀退休返聘教师和杰出校友共同构成的流动教师队伍。最后,选择具有责任和担当的教师。校史文化教育的深层次意义在于传承学校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价值理念和道德素质。这就要求校史教师本身要爱国爱校、热爱校史、德才兼备、素质高尚。校史文化教师应当树立一岗多责意识,不仅关注校史本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更要以挖掘和传播校史精神,培养学生爱校荣校,服务学校长足发展为己任。
三是探索校史文化教学方法。首先,启发教学。它需要高校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同时灵活运用言语表达、面部表情等去调动大学生对于校史文化知识和精神传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积极认知和独立思考能力,促使他们从日常的、熟悉的学校生活空间和学校发展历史中总结本校校史精神和价值,培养自身的校史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其次,情感教学而言。对于教师主体而言,大学是他们施展个人才智,发挥教育热情的舞台,对于学生主体而言,大学是培养他们健全人格,提升他们智力水平的平台,大学的兴衰荣辱与他们息息相关,大学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心灵驿站。因此,在校史文化教学中采用情感教学就可以利用教师对于大学的热爱影响大学生,使校史文化教育内容更容易被大学生所吸纳。最后,情境式教学。通过引入校史情境,如扮演校史人物和设计重演校史重大事件等来实现寓教于情。这不仅增添了校史文化教学的色彩,更拉近了校史文化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大学生摸得着、看得见,能够从内心深处认可和学习校史文化,获得启迪。
校史文化是高校弥足珍贵的育人资源,校史文化教育是推动我校立德树人和永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理念和规范言行的重要途径。江工人理解校史,吸纳校史文化价值,不仅关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全面发展,而且与我校成长密切相连,与我校的改革创新息息相关。(赖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