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他说:“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天工文化的精髓主要是: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美美与共的和合理念、经世致用的务实风范、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造福人类的创新品格与专注求精的工匠精神。江西工程学院自建校以来,大力挖掘天工文化的积极元素,多措并举,充分发挥天工文化的育人功能。
发扬天工文化的务实作风。“江工人”在天工文化实学思想的培植、浸润、滋养和激励下,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知行并进。一是学校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制定了《江西工程学院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工作量认定办法》等制度,每年组织“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志愿活动。省委宣传部授予学校“青春筑梦行,焕发农村电商新风采”社会实践团队优秀实践团队的称号。二是学校不但注重教师教得好,也注重学生学得好、做得好,尤其注重学生用得好。学校支持学生自主创新、服务外包、校内工程、创新创业四类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激发其应用能力。近年来,学生先后参加了中国移动集团江西分公司灵犀机器人等合作项目。
传承天工文化的创新品格。“江工人”挖掘与拓展天工文化的创新内涵,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一是推进办学理念创新。2015年以来,学校提出了“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中国2025制造与面向‘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办学理念。二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2015年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组建了人工智能创新工程师班、智能制造创新工程师班等创新实验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其创新意识。三是推动专业创新发展。2022年,学校根据数字经济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特点,集中精力建设一批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专业及课程。四是参加各类创新大赛。学校大力凝练赛事文化,创新竞赛模式,构建了知识、技能、综合实践和创新创业四类学科竞赛,学生参与率在90%以上。从2014年升本至2021年11月,学校获得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奖励2134项。
弘扬天工文化的工匠精神。天工文化工匠精神的长期浸润与深度滋养,是推动新余发展的不竭原动力之一。“江工人”对这种工匠精神有深入的理解与把握,并把其融入办学实践之中。一是产教融合强化学生的工匠精神。从2014年升本以来,学校加大产学研协作育人力度,持续涵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积极与各行业、企业合作,目前已与华为、木林森、腾飞等74家单位建成了稳定的人才供求关系。二是科技开发锤炼学生的工匠精神。学校组织学生成立机器人协会、IT协会等社团,开发出毛笔字机器人、龙舟机器人等。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科研开发项目,其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了强化,其敬业、求精、协作、专注和创新的工匠精神得到了锤炼和打磨。
践行天工文化的和合理念。《天工开物》主张:要尊重与顺应自然,自然力与人力有机结合以开发物产,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在天工生态哲学的培植和激励下,“江工人”发扬光大天工生态哲学。一是把天工生态哲学运用到学校建设中,促进了校园的低碳与美化。在建设天工校区时,学校保留了原地形,校舍依势而建、傍水而立,既实现了经济环保,又营造了山水相间、错落有致的美丽校园风景。二是助力新余“工小美”,擦亮新余“美”的底色。新余是赣西新兴工业城市,人称“江西的深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环境污染的负面问题。学校积极介入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实施了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多晶硅业对环境污染的解决方法研究》,为解决新能源产业的污染,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此外,江西工程学院也总是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
天工文化育人成效显著。天工文化的务实作风、创新品格、工匠精神与生态哲学,对新余长期的培植、浸润和激励,为学校育人工程提供了深厚的滋养。自办学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20余万位应用型人才,造就了孙清焕、李国平、蓝国贤、卜发林、刘志勇、刘东华、杜芳圣、黄帅民等几十位亿万富翁。孙清焕、李国平、刘东华、邹如飞、程广京、李潇、桂传寿、万亚勇等8位优秀校友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人数之多,规格之高,在同类院校独占鳌头。有数十人考上博士,数百人考上硕士。社会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据《江西工程学院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调研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为97.20%。
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江西工程学院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继续挖掘天工文化这座富矿,认真凝练办学特色,不断提升育人水平,争取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赖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