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公告

使命与担当:天工文化精义的教育阐释
日期:2022/08/12

江西工程学院董事长  杨名权

 

天工文化是基于《天工开物》而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涵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但对其中蕴含的使命与担当精神,则很少有人挖掘。宋应星担任江西分宜县的一名教谕(即督学)后,以大量扎实的实地观察与研究为基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整理与国计民生直接关联的一些科学技术资料,最终汇集成《天工开物》这部巨著。正是强烈的使命与担当精神,支撑着宋应星心无旁骛完成了这部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展现在我们民办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有鼓舞人心的发展机遇,也有充满挑战的艰难险阻。秉承和弘扬天工文化的使命与担当精神,对把教书育人的神圣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教育答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特征,增强教书育人的自觉性、针对性

天工文化的使命与担当精神,是建立在宋应星对当时农业、手工业和科技发展情况的高度把握基础上。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传承与弘扬天工文化的使命与担当精神,就应该准确把握新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更好地符合时代要求,更好地服务时代进步。新时代教育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六点:

(一)新时代民办本科教育质量大幅提升

民办本科教育最初仅作为公立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如今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发布的最新版《中国民办本科教育质量报告》统计,由于几乎不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民办本科院校的生均教育事业收入远低于公办新建本科院校,但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民办本科院校生均教学经费支出、校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校均实践教学支出均明显高于公办新建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整体办学条件迎来了一轮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统计显示,民办本科院校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训场所与实习场所所承担的实验教学人时数和实验教学人次数总体上都优于公办新建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学生满意度高达83.6%。可以说,民办本科教育的质量提升已步入了快车道。

(二)新时代教育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根据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一科学判断,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也相应地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平优质高等教育需要与其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的求学需求由“有学上”转为“上好学”,由“有数量”转为“有质量”。我们必须超前布局,主动作为,促进公平优质教育发展均衡、发展充分,以此来满足学生家长日益增长的公平优质高等教育需要,从而为化解高等教育主要矛盾,建设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三)新时代教育发展方式正在进行重大转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为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为适应建设教育强国的需要,高等教育正在从过去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是相对于外延式发展所提出来的,外延式发展关注的是学校规模量的扩大,内涵发展就是一种追求质的办学方式,把质量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作为办学重中之重。

(四)新时代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当前,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中,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经济结构经历深刻调整,新技术革命带来全方位深刻变革,人口和劳动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应对世界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从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从接受学习到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五)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在加紧推进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对学校促进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培养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多样化实现路径提出了新要求。对应用型高校而言,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要在“地方性、应用型”导向下,遵循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努力实现从“输入导向”向“产出导向”,从“知识导向”向“能力导向”,从“教学导向”向“学习导向”的三大转变。

(六)新时代教育国际化大趋势更加彰显

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到全球化分工和布局阶段,虽然个别西方国家出现了逆全球化的趋势,但是全球化作为一种自然历史进程,是大势所趋。在全球化进程中,教育起着基础作用与先导作用,我国高校必须加快国际化步伐,积极“走出去”:一方面,要借鉴西方现代的教育理念,实现与国际高等教育趋势相接轨;另一方面,要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输出,为各国的互联互通培养国际化人才。

二、充分认识民办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增强干事创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明朝农业、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为宋应星写作《天工开物》创造了条件,但是,宋应星要克服的困难很多:资料有限、经费短缺等。当前,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从国内看,一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如何办出具有特色的本科教育的挑战,二是在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背景下如何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根本性重塑的挑战,三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和一流应用型学科的挑战;从国外看,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培养能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才的挑战;从学校自身看,改革建设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治教不严的问题、质量不高的问题、人才不强的问题、学风不实的问题、机制不活的问题、创新不力的问题、活力不足的问题等,需要我们下气力解决。

在看到挑战和问题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面临的机遇。一是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二是教育改革发展为民办高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文件,江西省也连续推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措施,为民办高校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勇于担当,努力实干,以工作新成效写好教书育人“奋进之笔”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担当者的伟大奉献,是实干者的不朽丰碑。时代的每一次前进都需要奋斗者的奠基,发展的每一次前行,都呼唤实干者的担当。民办教育创新发展的美好愿景,说到底,要靠担当去完成,靠实干去描绘。

(一)担当实干的底色是师德

良好的师德,是优秀教师队伍的核心素养,是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强化“在其位谋其政”的责任意识,“为教育担当”“为学生立命”的使命意识,对得起教师的称谓,绝不能无所事事,浑浑噩噩。要继续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建设教育强国目标为引领,以服务学生为中心,强化我们的忠诚,淬炼我们的担当,奋发我们的实干,推动学校教育发展和改革大业再出发,一步一个脚印把江工蓝图变成更加美好的现实。

(二)担当实干的本质是使命

教书育人,是一项饱含艰辛的崇高事业,前进道路上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面对教书育人崇高事业的召唤,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担当起属于我们的使命。要重实际,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用行动创造出属于我们江工人的教育业绩。要以回答“钱学森之问”“杨振宁之问”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登高望远,精心布局,主动作为,狠抓落实,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成就,为书写更加壮丽的中国民办教育改革发展崭新篇章贡献江工智慧、江工方案。

(三)担当实干的根本在于能力

没有能力的支撑,再好的设想也只是幻想,再好的谋划也只是纸上谈兵。办好人民满意的应用型教育,需要我们切实提升素质、增强能力。提升能力,作为一线教师,就要以教学建设为基础。做好教学工作,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学生为中心,以提升业务为保障,以抓好课堂为主阵地,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提升能力,作为机关人员,就要以优良作风为保障。要下大力气,持续整治“怕、慢、假、庸、散”等问题。

(四)担当实干的核心在于有效解决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改革的先导,是发展的动因。我们要清醒看到,本科教育任重而道远,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当前,学校改革进入攻坚期,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拦路虎、绊脚石。学校改革发展的路上,没有现成的路径和办法,唯有敢于尝试、勇于突破,大胆创新、悉心摸索,才能创造性地解决现有问题,打开新局面。全体江工人要有“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气,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气,严谨扎实、抓铁有痕的底气,在有效解决问题的铿锵步履中,把学校再创业不断推向前进。

四、对标高要求,奋力新作为,开创新时代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全新局面

宋应星把完成《天工开物》作为自己的重大使命,并为此不懈努力。作为教师,要把潜心教书育人作为第一要紧之事,精心育人,勤奋执教,踏实治学,在推进学校改革发展大业的历史进程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一)在立德树人方面要有新作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立德树人,以师为范。教师传道,自己首先要悟道、明道、信道。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的领导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教育氛围。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只有围绕学生、关照学生、爱护学生、服务学生,在解疑释惑、暖心育人、凝聚共识中不断给学生以思想启迪和文化滋养,才能培育徳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大学、读社会、读人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牢固树立为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激励学生勇做奋进者、开拓者。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关系,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按规律办事。在推进立德树人的教育事业进程中,教师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自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的创新性、实效性。要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高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在推动学校发展方面要有新作为

推动学校发展,教师首先要知校。要通过阅读校史、浏览学校官网、切身体验等各种方式,了解江工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现状,办学特色和办学成就,强化身为江工人的自豪感。江工35年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巨大办学成就,有目共睹,令人奋进,要深入体会,认真把握,从而增强推动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推动学校发展,就要强化责任意识。一个伟人说过,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是所有价值中处于最高的位置。人可以不伟大,也可以清贫,但不可以没有责任。责任让人坚强,责任让人勇敢,责任让人自信,责任也让人知道爱的真谛。常怀责任之心,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爱校爱岗爱生,切实推动学校发展。

推动学校发展,更要见诸行动。爱校爱岗爱生不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行动。教师的个人事业和福祉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学校发展了,教师的个人事业才有依托,物质待遇才能相应提高。没有学院的发展,教师的个人事业和福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以实际行动投入到学校改革发展的事业中,心系学校发展,关心学校发展,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创造性地工作,努力推动学校发展再上新台阶。

(三)在强化自身能力方面要有新作为

要在更新教育理念上下功夫。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努力把握教育改革前沿理论,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要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断强化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保持与经济建设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计划、中国2025智能制造同频共振的节奏,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

要在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下功夫。要努力践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四大法宝”,抓好教师的教法创新,实现教学内容的高效高质呈现与表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通过严抓考风、严把毕业关这一导向来倒逼、促进学风的好转;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要继续抓好教学的五个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特别是备课这一环节。2008年发表的一项历时15年对1000多名美国本科和研究生的在读学生展开的纵向定性研究总结出了12个“好老师”的特征,其中备课充分排第一位,充分说明了备课的重要性。要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突出学以致用功能。要以“互联网+”引领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积极推进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和普及。坚持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为突破,以信息化教学为驱动,完善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要在引导学生刻苦学习上下功夫。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学风问题使各种类型的高校都备受困扰,面对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的状态,教师和管理人员深感焦虑又往往束手无策。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育部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教育质量,比如日前要求坚决取消清考制度。我校也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严把毕业出口关。教师要对学生加强教育引导,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和必要的纪律约束,使他们回归常识,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懒散学习为刻苦读书,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学风问题。

(四)在科研创新方面要有新作为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四大功能之一。近年来,我校加大了科研投入力度,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今年6月,我校田满文博士申报的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江西立项入选的本科高校共有15所,其中重点立项入选的仅6所。我校在全省排第12名,在全国排531名。该重点项目的立项,创造了学校首次获批重点项目的新突破,实现了学科领域的新拓展,成为学校科研发展新的增长点。李冠湛老师带领科研创新团队,致力于科技的创新、应用,在全省首家自主研发成功APP掌上智慧校园,学生不仅在线上可以缴纳学杂费、水电费、网费等,还可以通过手机APP畅游线上图书馆,进行在线阅读,具有前沿性、便捷性、高效性等特点,体现了我校科研人员突出的创新能力。广大教师要向田满文博士、李冠湛老师学习,力争在科研上有所进步。

教学与科研是教师发展的两大支撑,犹如鸟之两翅、车之两轮,缺一不可。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不进行科研,教学就会失去创新力。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作为高校教师,要将科研内容引入教学,把科研优势和最新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以科研促进教学。“板凳要坐十年冷”。科研没有捷径可走,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浮躁,需要老老实实下功夫,认认真真勤钻研。广大教师要坚持学术规范,恪守科研道德,共同呵护科研良好环境和学术清正风气。

宋应星之所以能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为人类留下了《天工开物》这座不朽的科技丰碑。在教书育人的伟大征程上,教育工作者会留下怎样的印迹,关键取决于脚踏实地干了什么、干出了什么样的成效。一切机遇,只有在担当实干中才能抓住和用好;一切办法,只有在担当实干中才能见效;一切问题,只有在担当实干中才能破解。我们要继续挖掘天工文化这座富矿,把天工文化的使命与担当精神传承好、实践好,努力开创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全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建成.科技泰斗宋应星[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2]杨维增.天工开物新注研究[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