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公告

天工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思考
日期:2022/08/12

江西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督导专员  胡涌

 

文化也是生产力,文化更是形象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该书诞生于新余,给新余留下了宝贵的天工文化遗产。“工匠精神、创新意识”是《天工开物》一书的精髓,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借鉴意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立德树人,培养适应地方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质,具有自立自强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天工文化精髓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一脉相承。学校要加强以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实践于教育改革全过程,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天工文化的内在精髓

(一)创新精神

中华民族历来强调鼓励创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天工开物》这一书中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精神。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为了详细介绍栽培技术、养蚕技术、铸造技术、造船技术、纺织技术、冶金技术、造纸技术、兵器技术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制造技术,创新了各种表现手法。书中插图内容丰富,描述精准,重量准确到钱,长度准确到寸。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知识财富,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乃粒》章“凡粮食,米而不粉者种类甚多。相去数百里,则色、味、形、质随方而变,大同小异,千百其名。”他以农业(谷物栽培技术)的具体事例向人们说明,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历史过程,人在运用技术的过程中能逐步征服自然,创造日新月异的新产品、新物种,从而使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不断改进。

(二)工匠精神

《说文解字》释义:工,巧饰也;匠,木工也。工匠指在技艺上有专长或有成就的人。工匠精神就是技有专长的匠人具备的认真负责、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作风,内涵极为丰富。

工匠精神在中国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等。工匠精神正成为“智造中国”的品质追求。在《天工开物》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多领先于世界的技术,还可以看到技术后面的人。这些平凡、鲜活又面目模糊的人,以他们精湛的技艺和可贵的工匠精神,支撑着一项项足以傲视当时世界的工匠精神,对西方工业革命和工业产业文明产生重要影响。

宋应星前后花了20年时间完成《天工开物》一书。正是由于他追求完美的品质,用心去做一件事,最终完成《天工开物》这部科学巨著。宋应星在江西分宜任教谕时,以大量扎实的实地观察与研究为基础,心无旁骛,整理与国计民生相关的一些科学技术资料,填补了以往典籍的大量空白。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不厌其烦地就某些难以搞清的问题多次进行调查与探访,最终获得了被视为极为机密的手工艺秘诀。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很好体现,如《膏液》中对于15种油料作物出油率的精确描述就是根据宋应星在反复调查、试验和测试后得出的结果。宋应星还补充道:“此其大端,其他未穷究试验,与夫一方已试而他方未知者,尚待有云。”宋应星对待科学的严谨可见一斑。

二、天工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义

1.两者的融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思政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学生在思政课的教育下形成正确的“三观”是最基本的。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小我”的成功,为国家出一份力是“大我”成功,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是在“小我”之上的飞跃。这就要在思政课上加强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为国家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工匠精神”同样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继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的践行标准。

2.两者的融合,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内在源泉。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支撑,高等院校为国家各行各业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型技术性人才,让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供了人才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更多、更强的应用型技术性人才推动国家从制造走向创造,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品牌和产品。

3.两者的融合,也是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做事先做人,这是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千古不变的朴实的道理。正确的“三观”、良好的品德、称职的职业素养要走在前,在此基础上学习好、发扬好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会成就一番优异的事业。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一种传承。匠心筑梦,传承的是一种精神,诠释的是一种追求,承载的是江工教育的大发展。杰出校友万亚勇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精细打磨每个零件,把工业产品做到极致精准,他那种独特的品质和精神,在全校师生中引起热烈的反响。20201124日,万亚勇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学校自1983年建校以来,7位校友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学校通过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创新实践、项目转化等方式,助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就业“优秀等级学校”。以孙清焕、李国平、蓝国贤等产业巨头为代表的优秀校友返赣投资,总投资金额达282亿元,居全省高校榜首。

三、天工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途径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学校应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与弘扬天工文化相结合,着力构建以工匠精神、创新品格为彰显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动课程思政在组织上、形式上、内容上不断深入。

(一)将“工匠精神、创新品格”融入思政教育

《天工开物》注重实际,躬身实践,尊重工匠技艺,推崇发明创造,强调人类与自然相协调,人力与自然力相匹配的科学精神,以及精益求精、至善至美的“工匠精神”与当前党和国家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紧密结合。在自身文化软实力构建过程中,要以“工匠精神、创新品格”的培育作为切入点和制高点。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天工文化”、“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为主线,以塑造学生“自立自强、乐业乐群”的素质为目标,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学生实习为平台,努力探索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一条新路径。学校成立了天工文化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天工文化育人创新发展纲要》等文件,还成立了“天工文化研究院”。办学初,学校将主校区命名为“天工校区”,去年又在校内建成天工开物园。近三年来,学校定期开设了“天工大讲堂”;将天工文化列为教育教学的必讲内容;出版《天工文化论坛文集》两辑;进行《天工文化对应用型本科教育促进作用研究》等省级课题研究;已开展两届天工文化育人为主题的校园展演活动;组织部分学生参演我国首部非遗传承大型儿童音乐剧《天工开物•夏布娃娃》,推进了天工文化育人工作的落细、落小、落实。

为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定期邀请优秀校友回母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将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结合,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工匠精神。在思想层面,就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行为层面,就是开拓创新、持续专注;在目标层面,就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要把工匠精神内涵融合到课程设计之中并一以贯之;将工匠精神的“珍视荣誉、专注一事”与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结合,使其成为促进学习走向自觉、走向深入的内在驱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完善天工文化思政教育内容

组织和构建工匠精神、创新品格课程思政内容需立足高校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特点、心理特点、专业特点,紧扣工匠精神中的“报国情怀、时代风尚、工程伦理、自我成长”四个维度,分年级、分阶段、分过程、分内容贯通落实在教育课程的始终,实现工匠精神的思政要素与技术要素在目标制定、模块建设、典型项目、课程讲授等方面交汇融合,构建出独具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思政内容。

在低年级着重推动情感的认同和目标的锚定相统一。一是怀匠心。匠心,即能工巧匠之心,它是指精巧、精妙的心思,本质上就是创新之心。成语中的匠心独运或独具匠心,指的就是这样的灵明独到之心。培育学生怀持匠心,生成匠意、匠思、匠智,亦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是工匠精神培养的首要任务。二是铸匠魂。什么是工匠之魂?是德,是人的品德、品行、品格。德是工匠精神的支柱。古人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工匠之才是由工匠之德统领的。因而培养工匠精神必须铸匠魂、立匠德。三是守匠情。匠情之情是情怀之意,是人们对事物怀持的或投射在事物之上的积极、崇高、富有正能量的情感与态度的总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培养他们崇高的家国情怀、职业的敬畏情怀、负责的担当情怀、精益的卓越情怀,学习大国工匠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态度,这样才能真正得大师真传、汲精神滋养,将自己磨砺锻造成大写的人。

在高年级着重推动体悟和技能的提升相统一,分解思政要点和技术要点,引导学生真抓实做、大力践行,即践匠行。在教育过程中着重推动实践与教育相统一,将学生关注度高、流量集中的企业典型案例作为教学案例,融入学校教育的思政元素,形成思政与技术双螺旋递进的素养课程开发方法,重构课程与思政全过程融通的课程内容。深化校企协作,创新实践教学,构建校园课堂与企业课堂的协同联动机制,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校园课堂教授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通过企业课堂提升实训技能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学校坚持效果导向,凝炼了“立德树人铸魂育匠”党建品牌,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铸匠魂、育匠人、践匠行,推进以“创新品格和工匠精神”为精髓的天工文化“四融入”:融入校园、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实践;建设新文科、新工科实验实训室,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能,具有自立自强精神、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以教师为主体夯实工匠精神思政教育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想的引领、精神的引领其本质是人对人的示范和影响,只有教育主体做到“身正德高、知行合一”,才能从内生层面达成对教育客体的震撼和示范,催化其心中形成国之工匠的榜样和自觉看齐的内驱动力。从师资队伍上说,现在大学的教师多是校门到校门,有企业经验的人甚少。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要高度重视工匠精神教师队伍的培养,在职务晋升、津贴配套、福利待遇等方面予以体现和倾斜,形成政策导向,营造“人人争当工匠、我以工匠为荣”的氛围,培育出一批中青年工匠教育主体;拓宽校企人力资源共享渠道,建立行业企业骨干人才信息库,从行业企业中柔性引进一批丰富实践经验和精湛专业技能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对“双师型”教师给予津贴。要将工匠精神课程思政与大企业工匠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实行“推出去,走进来”的交流提升制度,鼓励教师前往企业、工厂顶岗锻炼,邀请企业、工厂中的知名工匠前来学校授课,促进理论与实践互融互通,提升工匠精神情感感染力和理性推动力。

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认证,打造现代技工队伍。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德国大力推行“双元制”职业教育,把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英国实行“现代学徒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致力于把职业教育延伸到高等教育范畴,努力打破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边界。要坚持以“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为主线,加快职业院校与企业整合,努力探索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一体化新模式。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职业技能分级认证制度,调动各类人才争先进位的积极性。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掌握新技能。

 

参考文献:

[1]杨维增.论“天工开物”的本义及其认识论价值[J].中山大学学报,199102.

[2]潘吉星.天工开物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3]贺世宇.《天工开物》的技术观及其职教意义[J].职教论坛,2016(28).

[4]斐喜永.王凯.课程思政如何厚植工匠精神[N].中国教育报,2021-1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