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公告

构建地方大学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的机制——以江西工程学院与天工文化为例
日期:2022/08/12

张晨曙

 

地方大学是促进地方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地方文化是推动地方大学发展的精神富矿。地方文化滋养和涵育地方大学,后者又对前者产生传承和引领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密切联系,互为促进。

新余是江西省地级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新余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远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产生了文明的曙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渝钤大地养育出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知名文人和学者,形成了以仙女文化、天工文化、红色文化、抱石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地方文化。在新时代,作为拥有丰富文化资源和较大文化影响力的城市,新余对文化资源的抢救发掘、综合整理、创新开发和文化创业的建设,仍有进一步加强的空间。地方大学应该成为地方文化发展的新地标。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形势,配合新余文化强市战略的加快推进,根植于新余这片沃土的江西工程学院,应自觉履行促进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使命,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做出积极贡献。

一、充分认识地方大学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自觉履行文化传承的使命,是大学的应有之义。地方大学具有丰富资源和较强科研实力,对传承和引领地方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地方大学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成为大学与地方的必然选择。

(一)地方文化影响大学发展

地方文化为地方大学发展提供资源支持。地方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有的自然环境,蕴藏独特的人文精神,包含区别于其他区域并且无法复制的特质,具有鲜明地域性、历史性、传统性和不可复制性。地方文化为地方大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强大文化驱动力。新余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赣鄱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新余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第一批(2)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仙女文化、天工文化、红色文化、抱石文化享誉海内外,夏布绣、花鼓戏、民间谚语、昌坊剪纸、洞村竹编等文化遗产也有较大影响。这些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不断为新余各大学的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地方文化促进大学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在长期的积淀中,地方文化形成了宝贵的积极元素,这些积极元素,对促进大学改革,如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等,必然产生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江西工程学院积极吸收天工文化的有益元素,挖掘和运用天工文化的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和生态思想,对江西工程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挖掘和运用天工文化的创新意识,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了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不断创新。秉承和弘扬天工文化的工匠精神,着力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做到了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化、系统化。重视对天工文化生态思想的吸收与创新,并把它运用到学校建设中,打造了江南高校生态人文校园新景观,实现了校园的低碳与美化。

(二)地方大学推动地方文化发展

知识输出和人才供给,是地方大学向所在地方提供先进文化要素的两种基本方式,是引领地方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地方大学是知识和人才资源的集聚地,是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的发源地,对地方文化的创新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力和强大推力,成为某一特定地域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赋予大学文化创新发展持续不断的动力,这种持续不断的动力又直接作用于地方文化发展,增强了地方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江西工程学院努力挖掘地方文化底蕴。着力开展源于新余本土的天工文化、抱石文化、仙女文化三大文化的研究,近三年获得市级以上课题立项6项,撰写相关论文18篇。设置了文化研究机构——天工文化研究院,组织教师对天工文化进行研究,出版学术专著1部,并把它运用到应用型办学实践中。组织教师对抱石文化的人文精神、创作旨趣等进行研究,传承其博大精深的艺术精神。利用主题班会、宣传栏等形式传播仙女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不断向上、向善的精神。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组织专业教师及优秀学生为新余市水北镇党委政府完成了4个村庄210多平方的文化墙建设,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好评。接受中国(江西)国际麻纺博览会组委会的邀请,以新余地方文化作为核心要素,创作出具有高度地方文化辨识度的作品,为五家麻艺公司创造市场价值近1000万元,为传播中华麻纺文化和地方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地方大学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多数地方政府和地方大学意识到了校地文化互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面对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召唤,地方大学与地方文化协同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突破和提升。

(一)校地文化互促措施不实

目前,大多数大学尚未制定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的长远规划,没有建立相应的融合发展促进机制。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建设等主要利用本校师资力量,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愿望虽然十分强烈,但是实际行动不多,实质性推动力度不够,基本处于纸上谈兵状态。不少地方文化建设基本依靠自身文化职能部门,地方政府对地方大学与地方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交流起到的作用仍然有限。

(二)校地文化资源共享不够

一些大学在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方面颇为用力,但对地方文化资源为我所用意识不强,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利用和创新力度不够,在努力寻求发展的同时利用自身资源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措施不多。地方在推动本地文化发展过程中,寻求地方大学参与较少。校地双方各自为政、条块分割,没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校地文化深度融合欠缺

部分大学在构建应用型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了努力,但现有专业设置与地方文化建设需求的契合度较低,对地方文化发展所需人才的满足度不高。学校开展的文化学术类活动对自身关注过多,对地方文化关注过少,两者匹配度不高。有关文化载体与科研平台未能与地方文化形成深度有效对接关系,与地方政府存在脱离现象,校地双方的合作浅尝辄止,停留在表面。

三、推动地方大学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考

(一)健全地方大学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机制

上世纪90年代,相互作用大学在美国产生。它对大学模式进行了创新,强调以他方为中心,构建大学与地方积极的双向合作关系。基于“以他方为中心”理念,苏州大学、加州大学等国内外很多相互作用大学校地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加快地方大学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促进地方大学与地方文化的协调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长效协同机制,这是地方大学与地方文化协调发展的关键。地方政府应牵头制定、实施校地文化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规划,激发地方大学、政府文化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社会文化团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建立校地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但不限于地方文化建设主管部门领导和大学主管文化领导,小组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共商校地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事宜,不断促进大学与地文文化融合发展。地方大学也应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拓展格局,积极构建、健全促进地方文化发展的内部管理机制,包括制定校地融合发展的有关规划,成立校地融合发展促进机构,制定落实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不断提升大学对地方文化发展的贡献度。

(二)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承担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推动、管理职能,地方大学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离不开政府的有效干预,这必然对政府提出相应的要求,即政府应当担当起主导职责。地方政府应考虑地方文化发展战略,就大学与地方文化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主要包括:制定大学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的有关制度,对大学在地方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予以明确,对大学在地方文化发展中的职责要求予以规定;制定大学与地文化融合发展的有关政策,强化政策导向作用,激励大学将文化人才培养与文化研究纳入地方文化发展;统筹地方大学和地方文化资源,积极搭建大学与地方文化合作与交流平台,加快大学与地方各方资源整合,发挥资源利用最大效益,共同打造地方知名文化品牌,推进特色文化项目建设。地方政府应组织力量,加大对有关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确保大学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取得实效。

(三)地方大学应主动融入地方文化发展

任何一所大学都坐落在特定的地域,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承的功能,首先就应当以地方文化为滋养,深入研究地方文化,促进地方文化发展,这是大学的重要文化使命。高校具有人才资源优势。地方文化发展的主要瓶颈就是人才的短缺,而地方大学拥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丰富的人才资源能够帮助地方政府制定文化发展规划,也可为文化遗产保护、民俗文化研究开发、文化公共服务和文艺创作等方面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等方面,激励教师加大对地方文化发掘、研究和利用力度,对在地方文化开发和创新方面取得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鼓励教师开设地方文化知识选修课程,举行地方文化讲座,增强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大学应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把学科专业建设与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紧密结合,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同时有利于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满足地方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和市场契合度。

 

参考文献:

宁彤.大学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当代境遇、原则与可行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3(01).